一、教学经费

在学校的统一预算下,每年均制定运行经费、业务经费、学校专项经费、学科建设经费和教学专项经费的预算,用于日常教学运行、业务活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培训、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购置。按照学校的财务制度,严格合理的使用各项经费。

二、教学设施

(一)、教学设施满足教学需要情况

近年来,利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建设专项经费、学校的配套经费和学校的专项经费,实验室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现有基础实验室12个,专业实验室7个,开放实验室5个,辅助实验室20个。教学实验设备2000余台件(套),资产总值2047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5240元。现有仪器设备能够满足实验、实践、实训和科研训练的需要。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为95%

(二)、教学、科研设施的开放程度及利用情况

设立专门的开放实验室供获得开放实验室项目、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的研究室也向学生开放,教师与学生通过双向选择后,可进入教师的研究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或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工作。近三年,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系开放实验室项目等共计45项。参加学生110人。大部分学生在教师的研究室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工作。

(三)、教学信息还条件及资源建设

学校建立有教务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本系可登陆使用。本系还建有生命科学系网站,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和4门省市精品课程网站,以及本系独有的生命科学系教学过程管理系统。同时建立有生命科学系教师QQ群和微信群。

三、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

(一)、专业建设规划与执行

制定了生命科学系“十三五”发展规划,其中的教学工作规划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各方面进行了规划。同时制定了三个本科专业各自的发展规划。各专业的发展符合学校的定位,符合社会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各专业依据规划进行建设,师资队伍配备完善、教学资料齐全,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质量较高。

(二)、专业优化、调整与建设,优势专业与新专业建设

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建立了3+1分流培养模式和四年一贯制的实践培养体系,实践类学分提高16.67%。目前园艺专业为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三)、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执行与调整

2009年,根据教育形式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培养模式改为3+1分流培养模式,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想当教师的学生和想到企业就业的学生进行分流培养。对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后续进行科研训练;对想当教师的学生后续进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和实验教学技能强化训练;对想到企业就业的学生后续进行到企业的实习。经过8年的实践,培养方案日臻成熟,执行更加顺畅。

四、课程资源

(一)、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

依据生命科学系“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课程建设内容,对课程进行规划建设:

⑴在本建设期内使每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教师均达到2人以上,主讲教师必须为副教授以上职称。

⑵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的教学大纲,使课程体系适应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设置并开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实践技能课程。

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4G网络进行教学活动,积极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并使课程成为网络开放课程。

⑷在省级和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生物科学类和园艺专业分别建立以微课为基础的10门和6SPOCs,在我系教学过程管理系统的SPOC平台上,开展教学活动。将满堂灌的授课模式改变为知识碎片化的微课,将期末考试模式变为每堂课程课前和课后的微测验,此改变还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

⑸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材的选用程序,完善教材选用的有关规章制度,使教材内容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

⑹重视课程教学文件的建设,使各种课程教学文件规范齐全。

⑺建设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

(二)、课程数量、结构及优质课程资源建设

以精品课和课程群建设为抓手,目前有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对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现大多数实践课程均使用自编的教材。结合课程群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现有“生物科学类专业基础课”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今后还打算将“园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团队建成校优秀教学团队。

五、社会资源

(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措施与效果

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开展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实习,因此,在县区40余所实习学校建立了基地(全校共享),进行为其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对于非师专业的学生,建立了15个企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近1年的实习,实现了实习就业一体化。通过校内外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到了很大的提升,效果良好。

(二)、共建教学资源情况

2016年,与唐山明仁生物能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创建“唐山市沼气产业化工程技术中心”和“河北省植物体检中心”。企业先期投入20万元的实验室改造资金和价值100万元的设备以及今后的运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