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以学生为中心: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赋能成长

        为深化生物科学领域学术交流,助力考研学生提升科研能力,唐山师范学院科学系近日成功举办六场专题学术讲座,内容涵盖伴侣动物产业、微生物技术、植物育种、基因编辑等热点领域。系列讲座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与,通过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为科研训练Ⅱ的学生搭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平台,助力学子探索学科前沿,增强科研创新能力。

首场讲座由常丽云副教授主讲《伴侣动物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常老师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深入分析伴侣动物产业的快速增长及其背后的经济与社会驱动因素,并对未来行业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讲座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其职业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亚子老师的《环境中微生物分离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从实践角度出发,介绍如何从土壤、水体中筛选高效功能菌株,并应用于生态修复工程。学生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颠覆了对微生物的传统认知,激发了参与环保科研的热情”。

在植物科学领域,包颖副教授的《月季育种与产业化研究进展》系统梳理我国月季品种选育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产业区域布局特点。河南依托耐寒品种主攻园林绿化市场,而云南则凭借独特气候优势,成为全球鲜切花月季的核心产区。园艺专业学生表示,讲座“使我们对育种技术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刘洁老师的《棉花抗病及抗旱耐盐基因的挖掘与功能鉴定》聚焦农业科研前沿,系统介绍了棉花抗逆基因研究的最新进展。从基因表达调控、信号通路等层面,深入解析棉花应对干旱、盐碱、病害等逆境的分子机制,并鼓励学生关注基础研究与田间实践的结合,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贡献力量。

马晓菲老师的《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畜牧领域的应用》回顾CRISPR技术的演进历程,并以绵羊模型为例,展示基因编辑在构建人类疾病模型方面的突破性应用。她强调,基因编辑技术的伦理规范与产业化推广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并寄语学生“以技术为工具,以责任为基石”,推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张晶杰老师的《油菜素甾醇与茉莉素拮抗调控拟南芥顶端弯钩发育的分子机制》从基础研究角度,深入剖析植物激素互作调控发育的复杂网络。通过详实的实验数据与模型构建,揭示两种激素在拟南芥幼苗形态建成中的动态平衡机制,为理解植物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视角。

本次系列讲座以“打通学术与产业、基础与应用的双向通道”为目标,旨在通过前沿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近年来,生物科学系持续强化学术生态建设,通过技能大赛、名师大讲堂、学风宣讲等多样化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未来,生物科学系将继续秉承“育人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深化产学研融合,为培养兼具科研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懈努力!